
京东MALL在全国18城已开设20家门店,单店面积最大近7万平方米,一场由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产业变革正席卷而来。
在南京卡子门大街高架旁,一座3万平方米的巨型建筑亮起霓虹——这是京东MALL在南京的首店。3月14日试营业当天,海量尖货5折起售,美食周和音乐节同步登场,吸引大批市民排队体验。
京东2025年的线下扩张速度令人惊叹。截至5月中旬,京东MALL已在全国18个城市开设20家门店,618期间更是实现了四店同开的壮举。
北京首家京东MALL面积近7万平方米,一跃成为北京最大的家电家居3C一体化国补体验卖场。
巨头的线下攻势,京东家装闪电战
京东在家装领域的布局远不止于开设门店这么简单。2025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示,京东已成功收购四川生活家家居集团股权。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企业在全国二十余个一二线城市建立了直营网络,拥有强大的本地化服务能力。
这次收购为京东补齐了关键的交付能力短板。

京东的线下布局正以“自营+生态”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在北京南三环京东MALL内,“京品门窗”、“京悦暖”等自营品牌与全屋定制协同合作,消费者可在店内一站式完成从门窗定制到采暖系统设计的全流程服务。
再加上全球家居好物旗舰店“京东101HOME”,京东家装自营四大品牌矩阵已经形成。
京东的供应链优势是其最大王牌。通过整合仓、配、送一体供应链能力,京东将高端定制交付周期从传统卖场的90天缩短至45天,价格却降低了20%。
今年618期间,京东家装自营品牌联合“国补+平台补贴+门店优惠”,自营套餐产品直降至5折。
传统家装企业的重重困境
京东的强势入局,让传统家装企业的生存困境暴露无遗。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同比下降3.85%。
客流减少、业绩下滑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传统家装企业长期依赖“熟人介绍+线下广告”的获客模式,在京东“线上数据+线下体验”的闭环冲击下显得力不从心。一位在传统家居卖场工作十余年的店长坦言:“以前周末店里人挤人,现在一天接待不了几组客户。”
更严峻的是,传统家装企业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上明显滞后。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预览家居效果,享受智能化生活,但传统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传统行业“先款后工”的付款模式让消费者承担资金安全风险。相关报告显示,“资金安全被超过70%的用户所关注”,与“工程质量”并列为装修两大焦点问题。
绝地反击,传统企业的转型突围
面对生存危机,传统家装企业正积极探索突围路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部分企业开始引入家装设计软件,通过3D效果图、VR体验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直观的装修方案展示。

一些企业搭建线上营销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引流。某家装公司在抖音平台发布装修案例视频,吸引大量潜在客户咨询,业务量明显提升。
服务升级成为另一突破口。一些企业专注于打造个性化服务,提供一对一的专属设计师服务,从设计到选材全程跟踪。还有公司聚焦旧房改造、局部装修等细分市场,发挥本地化优势。
为解决消费者信任痛点,部分家装公司推出“先装修后付款”的创新模式。装修款托管在第三方银行账户,按照节点验收合格后消费者才点击付款,既让消费者掌握话语权,也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在施工品质方面,一些企业加强对施工团队的培训管理,引入先进工艺标准。某公司实施“董事长直管工地”模式,确保项目质量严格把控,赢得良好口碑。
未来格局,融合与共生的新生态
家装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从2021年的19.89亿平方米跌至2024年的7.39亿平方米,存量房装修套数占比突破56.8%,整装渗透率达到38.8%。
适老装修、局改等细分需求正在兴起。
智能家居的加速渗透为行业注入新动力。2024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增速达20%,智能马桶、扫地机器人等产品规模突破百亿。海尔、美的等企业推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从智能照明到环境控制实现系统集成。
未来的家装竞争将是“数据驱动+生态协同”的综合实力较量。京东的“家居生活操作系统”通过自营+开放平台模式,整合仓、配、送一体供应链能力,正重塑行业标准。
传统家装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本地服务经验、客户资源和工匠团队,如能与数字化、服务化转型有效结合,仍可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京东家装自营品牌北京双店开业3天接待超1500组客户,交定用户超500组,签单达成率110%。数据背后不仅是新店开业的爆发式增长,更是消费者对“京东自营品牌”的深度认可。
当京东的物流车驶入千家万户,带去的不仅是产品和材料,更是对“家”场景的重新定义权。传统家装公司纷纷拥抱数字化,推出“先装修后付款”的创新模式,试图夺回主动权。
家装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但胜负尚未分晓。无论线上线下,谁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痛点,谁就将在这场价值数万亿的家装变革中赢得未来。